查看原文
其他

嘘,你的人生其实是一场“游戏”(悄悄

Remii 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2022-05-30

既然你点进来了,那么让我们先玩一个小游戏吧。


倘若给你这样四个象限,你认为你的人生是怎样的?


你认为你活得偏向于“好”还是“不好”?


如果你与别人观念冲突,或别人犯了你所认为的较严重的错误,或你与别人发生矛盾,你认为你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大多数时候带给别人的感觉偏向于“好”还是“不好”?


【“好”可以指任何一种具体的好,“不好”可以指任何一种具体的坏】







其实上面的游戏是用类似做人格测试的方式来帮助你剖析内心深处的世界观。


或许你觉得上面的解释根本不像你,不必过于质疑。每个象限的剖析只是一个参考,而每个人即便处于某个象限,也有坐标上的距离远近。


你的选择产生的一些概念,乍一听会显得不合逻辑,甚至让人害怕。但是越是能帮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也越容易引发激烈的阻抗。


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真实人生态度,就是首要的。



“因为这些概念最容易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它们最有可能带你走向深层的蜕变,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我想你现在也感受到了。我们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总是我们喜欢的样子。”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为什么我们的人生在玩这样一场游戏?


每个人都是儿童状态、父母状态、成年状态三位一体的存在。


“我不好,你好”和“我不好,你不好”偏向处于儿童状态阶段;

“我好,你不好”偏向处于父母状态阶段;

“我好,你也好”偏向处于成人状态阶段。


所谓“父母”“成人”“儿童”三者并非是角色,而是真实的心态反映出来的不同行为模式


人际沟通分析学(TA)的创始人艾瑞克·伯恩博士把这三种状态称为“自我状态”



        儿童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C,简称“儿童状态”)是儿童时期的内心感受形成的人格部分。


当你处在儿童状态时,行为表现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总是在扮演弱小可怜的我,总是从童年视角看到问题,于是你潜意识就会将人生过成可怜兮兮的状态。


你可能花费了很多精力规避风险,但却依然与自己想要的方向背道而驰,还是会祸从天降。因此你开始回避、开始顺从,逐渐活成了“我不好,你好”或“我不好,你不好”的人生象限。


回避、顺从的行为实际上都是从你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你免受伤害。你长大后依然习惯于用儿童状态来作为行为标准,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影响。


你或许有一个严厉的父亲或母亲,因此你常常会严苛地要求自己,或者费尽心思地满足父母的期待,为了不被责骂而学会适应和隐忍。无论什么事情都常常会觉得是自己的错,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


虽然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持续的顺从行为可能会导致你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你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父母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P,简称“父母状态”)主要来自亲生父母和权威人士的形象。


当我们处在父母状态时,言行都是在重复从父母那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


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你,会变成“挑剔型父母”。你会扮演权威的父母,习惯于发号施令,指导别人的行为,发现并指责对方的错误。


处于“我不好,你好”象限的人并不代表就没有父母状态。你或许习惯于指责自己,却会在不经意间进入了父母状态,陷入“我很差劲”的漩涡。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成人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A,简称“成人状态”)就是认真负责地对待当下发生的事情,分析情境、对方和自己的角色,并做出适宜的反应。


当我们处在成人状态时,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我们会对自己的言行以及情绪负起100%的责任,会更爱自己,能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并能掌控它。



如何改写自己人生的脚本?

1.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你的某些基本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就好像红黄蓝三原色。当你作为个体开始发展的时候,你的情绪和反应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就好像几种原色混合在一起就变出各式各样微妙的色调和色差来。坦然面对自己的色彩,就是自己迈出的第一步。


2.理解、释放自己的情绪

你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找到源头,知道情绪从何而来。如果你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为了生存,你会将三原色的色调调暗,使它们看上去柔和,这就意味着你总是在处理、隐藏情绪。学会释放情绪,但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快乐去责怪任何人(包括他人和自己)。


3.改变,就是改变的开始

把生活比作舞台并不新鲜,但每个人确实都应该有专属自己的 “人生脚本”。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你的行为都只是会在影响你自己的幸福感,往后余生都会如此。与其深陷痛苦,不如学会和解。心理书刊、文章、咨询并不一定会让你瞬间豁然开朗,但它们可以帮助你认识你自己,从而产生愿意改变的意识。



每一个人格测试都可能有所偏差,

每一篇心理文章都可能看似鸡汤。

真正需要与自己和解的,依然是你自己。

 

万般皆苦,唯有自渡。


-END-


编辑 | Remii

排版 | COKCO

审核 | 水泽木兰

图片 | 网络

参考文献:

[1]《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美】艾瑞克·伯恩 著,刘玎 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2]《人生脚本》,【美】艾瑞克·伯恩 著,刘玎 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英】罗伯特·戴博德著,陈赢 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

[4] 李丽兰.论“心理游戏”现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管理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3):218-219+222.

[5] [扶摇FuYao]: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6:人生的坐标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

我知道你「在看」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